6月9日是鐵路節,鐵路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中國第一條鐵路動工,而將這一天訂定為鐵路節。這個或許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對這個日期並沒有多大的感受。而台灣人大多記得的第一條鐵路是劉銘傳時期建設從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這是台灣第一條鐵路,又稱為劉銘傳鐵路。
現在的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時期留下的北門遺跡,除了像是獅球嶺隧等大型的隧道橋樑等等,卻幾乎看不到看不到劉銘傳鐵路的遺跡。如果搭乘現在的台鐵,路線也不完全是當年劉銘傳鐵路的路線。
原因是日本統治台灣之後,雖然日本的鐵道軌距和劉銘傳使用的軌距恰巧一樣,可以從日本直接將火車調過來使用。但是這條鐵路線形不佳、養護不佳,讓日本人決定直接拆掉重建,並且將建設縱貫鐵路作為穩固統治的優先建設。
總督府決定在台灣南北兩端同時動工,經過幾年的施工之後,終於在台中的地方接合起來,縱貫線在1908年的4月20日正式通車,就像台灣高鐵通車,將西部串成一日生活圈一樣,縱貫鐵路的通車,終於讓北高在一日之內可以到達,是台灣一次的空間革命。因此總督府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的通車儀式。
這場儀式決定舉辦在台中車站附近的台中公園,並且邀請日本皇室成員一起來台灣觀賞見證,這重要的時刻。雖然說通車是4月中旬,可是通車典禮卻到10月多才舉辦。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台灣的天氣太熱,皇室的成員怕熱不想來,所以只好等來進入秋冬,天氣比較涼爽的時候,再請皇室的成員來,舉辦通車典禮
而圖片中的湖心亭,就是當時提供皇室成員休息的涼亭
這一座涼亭沒有因為戰爭或動亂或都市計畫等外部因素遭到拆除,依然矗立在台中公園之中
湖心亭經過重修整建過,不過可以看到幾乎是維持當年建造的模樣,沒有多大的改變
在湖心亭中,抬頭看,可以看到整個建築都是木造結構,可以看到木條錯綜複雜的結構,支撐起整個屋頂。不過我不是建築方面的專業,不知道這個是什麼工法,也許是普通的工法,也許是已經失傳的工法。
舊照片上的拱形橋樑,讓人不禁想到李白的詩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這座橋現在依然優雅地連接著湖心亭與公園,靜靜地在這訴說著縱貫鐵路的歷史。
雖然是平常日,但是公園很多休閒散步的人們,還有帶著小朋友來到湖邊餵鴿子
台中公園,乘載著故事與歷史意義的公園,大多數的人卻不知道這座公園的由來與歷史意義,
台中公園的另一個入口
很多人常感嘆台灣的歷史很短,沒有像比薩斜塔、聖母院、紫禁城、科隆大教堂等悠久又宏偉的歷史建築,見證著國家的歷史、乘載著祖先的記憶。但是台灣雖然歷史不如其他國家悠久、源遠流長,但也並沒完全沒有先祖的遺跡與記憶。雖然不能跟別人比大,也不能跟別人比久,但是這是貨真價實,和我們有關,在這一片土地上的記憶。
可惜的是,在強調台灣人要讀台灣史說台灣話的時候,甚至去發明很奇怪的拼音符號去標註我們阿公阿嬤很會說卻無法看著拼音講出的台語來強調台灣文化主體性同時,很少人去關心在這片土地上,現正活生生在你我眼前,璀璨發光的歷史記憶,一個屬於你我都有共通感,這片土地上的記憶。
在這裡,曾經見證了台灣早期的空間革命,台灣邁入近代化社會的起點,而你我卻鮮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