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指南:台北,上山下海忠孝東路走九遍

Jason Z
May 11, 2022

--

寫在文章之前

這篇文章是我投稿在少數派的文章。少數派是一個我很喜歡的網站,有各式各樣的人會投稿分享他們生活的方法、感悟或是使用電子產品的心得。

和別的網站不一樣的是,很多人介紹電子產品的時候,像是手機,會很強調產品的性能,像是CPU多快、記憶體多大等等。身為工程師的我,在工作的時候,對性能可以說是斤斤計較。但是身為一個使用者,我根本不在乎這些,我只在乎產品可以為我帶來什麼樣的生活,有什麼改變,這就是一個這樣,以「人」的角度出發的網站。

其中有一個系列為「城市漫步指南」,不論以遊客或在地人的角度,分享他們所認識的城市,例如有一篇介紹內蒙古的文章,以一個外地觀光客的角度介紹內蒙古,簡直顛覆以前從地理課本或是金庸小說裡面描述蒙古的想像。

受到鼓勵之下,我也撰寫了一篇關於台北的城市漫步文章,在此同時,也更認識自己所住的地方。在文章刊出之後,意外熱烈迴響,超出我的意料之外

以下為我投稿的正文

不知道大家對台北的印象是什麼,台北是我成長的地方。成年之前,幾乎沒有去過其他的都市,所以對自己住的地方沒有什麼感覺,覺得應該每個城市都差不多這樣吧。長大之後,去過了很多其他都市,像是札幌、東京、大阪、上海、香港等地方,才發現每個地方的生活、文化都不一樣,再回頭看看自己所居住的台北,才發現優點很多、缺點也很多

何為台北

嚴格意義上的台北是指台北市,但是一般所指的台北是指包含著周邊的新北市(New Taipei City)、基隆市組成的台北生活圈

台北和其他亞洲都會區相比,算是一個迷你的地方,像是上海、北京、東京、首爾、曼谷。 例如光是上海,就幾乎有台北的20倍大,人口就接近1500萬人了,而首爾也有台北的三倍大,新加坡大約比台北市加新北市大一點。

吃碗牛肉麵

說到台北最知名的美食,牛肉麵肯定榜上有名。台北人喜歡吃牛肉麵的程度,已經到每年舉辦牛肉麵節來評選一年一度的牛肉麵。只要被評選得獎的牛肉麵,一定會人氣大增,馬上大來長龍。

但牛肉麵不是台灣原本就有的美食,早期台灣人甚至是不吃牛的。早期的台灣是農業社會,非常倚賴牛作為耕種的助力,對牛是非常尊敬的,牛年邁犁不動田後,還會好好供養牛,感謝辛勤的付出。以至於到現在農村地區,還是有很多人保持不吃牛的習慣。

牛肉麵的起源據說是一名四川的退伍老兵,非常想念家鄉的味道,利用豆瓣醬加上牛肉並以自己的家鄉為名 — 川味牛肉麵,也就是現在所稱的紅燒牛肉麵,但據說其實四川根本沒有川味牛肉麵,完全是該老兵的原創。脫離農業,進入工商社會後,便逐漸沒有吃牛肉的禁忌,牛肉麵開始流行起來,變成人們的日常小吃。

私心推薦我從小吃到大的牛肉麵「劉山東牛肉麵」。店鋪沒有華麗的裝潢、精緻的擺盤,以前甚至連電風扇和冷氣都沒有,不過因為用料實在又美味,一堆人包含我自己甘願揮汗如雨地坐在店內好好品嚐一碗紅燒牛肉麵。

用牛骨湯和中藥材熬出濃郁卻不會太油膩的湯頭,加上山東粗拉麵還有極其入味滿滿的牛肉,這樣簡單的料理就已經是一碗值得品嚐的牛肉麵了。

不過這樣還不夠,店家在牆壁上還寫著要如何品嘗這碗牛肉麵:「一顆蔭豉咬三口,一片牛肉咬三口,再喝一口牛肉湯。」

旁邊的配料雖然不起眼,卻是讓一碗牛肉麵念念不忘的重點,有店家自製的豆豉和酸菜,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加入,讓整碗麵的味道更豐富更有層次。

另外,店裡還有傳統的小菜,像是海帶、花干、豆乾等清爽的涼拌小菜。雖然是小菜卻一點都不馬乎,筆者點的花干看似簡單,咬下去隨即被驚艷到,濃郁的湯汁還帶著淡淡的酒香,讓人想一口接著一口。

找個地方讀個書吧

書店對我來說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即使現在已經有電子書,不過我還是喜歡翻著紙張閱讀書本的感覺。還有書店提供一個閱讀的場所,可以完全沈浸在讀書的氛圍當中,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

說到一間能代表台北的書店,非誠品書店莫屬了,在誠品書店,可以隨時隨地找到一本你喜歡的書,找一個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在這裡,只要你想要看書,總有一間書店為你開著,等著你去看書

誠品書店除了少數的書籍,幾乎所有的書都沒有密封起來,只要有興趣,可以輕輕地拿起來,找一個無人的角落,徜徉在屬於自己的書海當中。

當然,如果看不過癮的話,還有閱讀區讓你坐下來,慢慢看、好好看,只要想要看書,這裡永遠都不會關門的。

移動

在台北, 移動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歸功於交通完善且票價便宜還有最重要的是台北狹小,所以去哪都不會太遠,去哪都很方便

記得多年去曾去過上海,對我來說最大的衝擊之一是進入地鐵站要安檢。對於安檢的印象,只有搭上飛機之前,要將行李放到一個機器裡面,給警衛看有無攜帶違禁品。沒有想過地面上的交通工具也需要安檢。

在台北的交通工具,不論是搭公車、捷運、台鐵、高鐵,都不需要通過安檢,票卷也無需記名,只要買票或是刷台灣通用的交通卡- 悠遊卡,就可以搭乘。

地鐵在台北稱為「捷運」。在香港搭乘港鐵或在東京搭乘地下鐵,有一種真的鑽入地下的管子內,在密閉的地下迷宮冒險,有時候都會有一種不確定感與壓迫感。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有這個困擾,我注意到台北捷運的車站都有挑高的設計,讓在車站等待列車的乘客在一個寬敞明亮的地方等車,不會有壓迫感。

雖然列車每幾分鐘就一班,但是剛進站的乘客可以用耳朵聆聽是否有進站列車的聲音或是用眼睛往下一看就可以看列車是否進站,評估自己是否來得及搭這班車,或是覺得來不及的話,就可以不要那麼緊張,悠閒地等待下一班車。

台北是個狹小的盆地,腹地不大、地狹人稠,卻有豐富的地形與景觀,不論想去海邊或去山上,上山下海一個小時內都可以抵達。

上山

台北盆地四周環山,從不同的角度眺望台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但遠離都市的喧囂,求得暫時的安寧,與山林相望,還可以從高處俯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到底長怎樣

下海

有名的象鼻岩,岩石的外型長得很像大象的鼻子,而成為知名的景點。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遠眺遠處的基隆嶼,附近還有小卷米粉

軌道運輸

台北車站是全台灣最大的交通樞紐。台北的建築物一向以實用性為主,看起來都非常迷你,沒有大氣磅礴的感覺。之前整修好之後,每天會根據不同的星期點上不同的燈。只不過我覺得很詭異,典雅的車站被弄的很醜。

雖然外觀很醜,不過內部裝潢倒是有點氣勢,甚至還請書法家來為車站名稱題字

高鐵和台鐵則是台北以外最主要城際移動的交通工具,到台灣南部最大的城市高雄高鐵只需要96分鐘即可抵達,而如果想要在台灣環島的話,台鐵可以抵達台灣的每一個角落。

自行車

台北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稱為「YouBike」 ,屬於定點式的租賃系統。雖然要定點租還,但是站點已經密集到幾乎到處都可以還車,如果要短程移動的話,騎自行車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慢下來慢慢地領略一座城市的風貌。

走在街道

在都市規劃的經典書籍《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中提到,一個都市的生命力與活力不是來自於高聳的商辦大樓,而是來自於生活在街道的各式各樣的人們賦予都市滿滿的活力。

寺廟

萬華龍山寺是台北最著名的寺廟之一,建於乾隆年間,裡面供奉著觀世音菩薩。台北捷運板南線的龍山寺站或台鐵萬華站出來就到了。

在喧囂的城市當中,尋求寧靜的地方,寺廟禮莊嚴、神聖、寧靜,大家點香求神拜佛,向神明訴說著自己的願望。寺廟外喧囂熱鬧,聚集很多攤販,賣著傳統小吃,同時也聚集了很多遊民,呈現著市井最有活力的狀態。

忠孝東路

不知道有沒有聽過動力火車的「忠孝東路走九遍」,裡面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忠孝東路走九遍,腳底下踏著曾經你我的點點」,裡面所指的忠孝東路便是這條台北最繁華的道路。忠孝東路總共有七段,全長約十公里。

挑戰忠孝東路走九遍一直是台北人很熱門且無聊的挑戰之一,曾經有很多人挑戰成功過。我自己曾挑戰忠孝東路走一遍,很遜地隔天就鐵腿了。

街道與市容

台北除了重劃區之外,大部分的都市樣貌是長這樣的,房子老舊、頂樓鐵皮屋加蓋、路上停滿機車、冷氣裝在外牆上面。大多數的台北人都居住在這樣的地方,市容醜到連台北人自己的會嘲笑。但是都市更新困難,且雖然市容醜陋,生活機能卻是非常方便,都市所有的活力,幾乎都在這些老舊的地方

台北傳統的菜市場,路上充滿騎著機車在買菜的人,傳統市場與超市不一樣,東西比較便宜,且講求人情味,買菜與賣菜大多互相熟識。除了張羅三餐外,同時也成為聯絡感情的社交場所。

傳統的舊建築都常都會有騎樓,因為台北多雨,騎樓的設計主要是用來避雨。很多人會在騎樓擺攤,賣賣小吃。只要一個攤位和幾張桌椅就可以做生意。通常都便宜又好吃。

騎樓下的小吃攤雖然有時候會造成環境髒亂與安寧的問題,但其實因為燈火通明的營業著,也成為了某種守望街道的功能,守護著鄰里的安全。

不知道為什麼,很常在路上看到店家貼這種無理頭的紅布條,尤其在台北特別多,可能競爭激烈,想要吸引路人的目光吧。

疫情下的關店告示,嚴肅緊張的事情可以看到店家的公告還是充滿幽默感

在颱風風雨欲來的前一兩天是天氣最好的時候,風平浪靜,太陽下山之前,雲朵呈現橘紅色,好不漂亮,同時提醒著我們要趕緊準備防颱措施。

真實的台北

這就是我所生活的台北,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但都是最真實的一面。大部分的照片可能在專業的攝影人士看起來可能非常糟糕,也沒有什麼構圖。的確,因為這些照片全部都是我用手機拍的,沒有什麼技巧,就是將眼前的畫面按下快門拍下來罷了,也沒有任何修圖(其實是作者不會)。

不過這樣呈現的就是我眼前最真實的影像,毫不修飾,不管是金窩銀窩還是狗窩,都是自己成長、生活、打拼的地方。

--

--

Jason Z
Jason Z

Written by Jason Z

哲學系畢業的前端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搞鐵路系統,喜歡寫程式外,更喜歡鐵道,欣賞路上每個平凡的風景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