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取奇怪的縮寫了

Jason Z
Aug 29, 2023

--

不要再取奇怪的餐點名稱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這部影片,如果沒有看過的非常推薦看一下。影片在諷刺現在的飲料店取的飲料名稱越來越奇怪了。像是明明就是珍珠奶茶,偏要取一個沒有人知道的QQ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一開始用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很有創意。但是一但大家都開始這樣取獨特的名字,其實都是指同一個餐點之後,對於消費者來說就開始是負擔了。

在馬斯克的自傳中,看到關於他對縮寫的看法,頗有共鳴。他的信件主旨很簡單扼要就是:「縮寫爛透了」。每個人都在發明縮寫,導致縮寫多到不得不發一張詞彙表告訴大家縮寫代表的意義。如果沒有把縮寫的意思背起來的人,就會顯得好像笨蛋,因此不願意示弱而不願意溝通,反而讓溝通更加困難。縮寫並非帶來方便,而是帶來更高的溝通成本。再者,馬斯克舉例到,有些縮寫不但沒有縮到,還讓意思變複雜且音節變多。

看到這段對我來說非常有共鳴,感到心有戚戚焉。記得第一天到公司報到的時候,公司是外商,就有一大堆人說著我根本不知道意思的縮寫。我一直搞不清楚到底這些縮寫是我本來就該知道,還是這間公司才獨有的。所以一開始在會議上,我感到非常混亂,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這些縮寫之後,才比較進入狀況。雖然融入了,但不是很喜歡這個充滿縮寫或是取奇怪代號的地方。

後來有位同事為了解決縮寫過多且大家都不明白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建立一張詞彙表,寫上所有縮寫的意思和解釋,以後只要有新人或是不懂的詞彙,就可以來這裡查。

不解釋的話你懂幾個縮寫

這是本公司的詞彙表,裡面充滿了常用的專業術語與前人自創的縮寫,還沒有許多沒有列出來摸不著頭腦的代號。

這樣的詞彙表到底有沒有解決大家不懂縮寫而產生的溝通落差的問題呢?以我們公司的例子為例,答案是沒有。因為有了詞彙表,大家反而更毫無忌憚創造縮寫,一個比一個艱深難懂,彷彿根本不是為了溝通省時間用的,只是築起了高牆,不讓外面的人進來。

創立縮寫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感到很不舒服。以前修過哲學和語言學的我,曾經花很多時間在套討「語言」與「溝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本質。就語言學的角度,溝通有一個很重要的「合作原則」,簡單來說,溝通是對話的雙方的事情,不是一人覺得自己有說,意思就會傳達到之後就完事。如果使用聽者不懂或是難以理解的詞彙,不能將意思傳達出去,就是一個無效的溝通。

而就哲學的角度而言,在探討當代哲學困境的時候,「不說人話」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大家拼命創立縮寫,使用專業術語的時候,就是創造一個壁壘,不讓不懂的人進來參與討論,導致溝通的雙方,無法使用「常識」,用大家都懂的語言來交流與溝通。在工作的職場上是如此,在重大的社會議題的討論也是如此。最常見的例子是:關於核能議題究竟要擁核還廢核。每次在辯論的時候,雙方都搬出一堆專業術語,且並沒有想要讓普羅大眾明白,總是要我們聽專家說每個字都懂,但連起來都不懂的詞語。導致最後民眾對於核能的判斷,淪為訴諸情感的口水戰。

記得前陣子看過一則文章更是販賣縮寫焦慮,標題大約是這樣「學會這50個外商常用縮寫才能進去」留言領取外商常用縮寫。像是COB、EOB、EOD之類的,彷彿不會這些縮寫就沒有資格進路高牆之中,就無法進入外商工作。

對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 OOO,記得有天收到主管的信,信中的內容寫著:I will OOO tomorrow. 一開始我在想說 OOO,這個圈圈圈是要我自己填什麼的範本空格嗎?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 OOO 是 Out of Office 不在辦公室的意思。如果多花個幾秒鐘,把全稱打出來不要用縮寫,不就保證雙方絕對不會有誤會了嗎?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些本來就是英語商務習慣上常用的縮寫,或是本來就是行內人士都會這樣做。但要再強調一次,溝通的目的不是建立壁壘,而是要讓雙方都懂。為了縮寫建立詞彙表真的很蠢。

舉一個的例子,你知道什麼是「忠東」「中北」「羅福」嗎?答案是「忠孝東路」、「中山北路」、「羅斯福路」。也許在未來哪天,這些縮寫流行起來之後,你會看到一篇文章寫「住在台北必懂的50個縮寫」不懂的無法住台北。看到這樣的文章是否會覺得啼笑皆非呢?

--

--

Jason Z

哲學系畢業的前端工程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搞鐵路系統,喜歡寫程式外,更喜歡鐵道,欣賞路上每個平凡的風景